菩提偈
菩提偈朗讀佛性常清凈,何處有塵埃!
身是菩提樹,心為明鏡臺。
明鏡本清凈,何處染塵埃!
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!
菩提只向心覓,何勞向外求玄?
聽說依此修行,西方只在目前!
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。 佛性常清凈,何處有塵埃! 身是菩提樹,心為明鏡臺。 明鏡本清凈,何處染塵埃! 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。 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! 菩提只向心覓,何勞向外求玄? 聽說依此修行,西方只在目前!
惠能 (638年-713年),俗姓盧氏,唐代嶺南新州(今廣東新興縣)人。佛教禪宗祖師,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,繼承東山法門,為禪宗第六祖,世稱禪宗六祖。唐中宗追謚大鑒禪師。著有六祖《壇經(jīng)》流傳于世。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。 惠能 禪師的真身,供奉在廣東韶關(guān)南華寺的靈照塔中。
譯文注釋
譯文
菩提原本就沒有樹, 明亮的鏡子也并不是臺。
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凈,哪里會有什么塵埃?
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,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。
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干凈,哪里會染上什么塵埃?
菩提原本就沒有樹, 明亮的鏡子也并不是臺。
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, 哪里會染上什么塵埃?
菩提只是向著內(nèi)心尋找,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?
以此進行修行自身,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!
注釋
菩提偈:“菩提”,梵文的音譯,意譯為“覺”或“智”,舊譯也作“道”。指對佛教教義的理解,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。偈,和尚唱頌的歌詩稱為偈。菩提偈,即詮釋佛教教義的歌偈。
樹:這里指菩提樹,意譯為“覺樹”或“道樹”。相傳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在此樹下證得菩提,覺悟成道,故稱此樹為菩提樹。但這種樹的本名是什么,有多種不同的說法。據(jù)說南朝梁時僧人智藥曾把這種樹自天竺移植中國?!独字莞尽酚涊d:“菩提果色白者,味甜,五月熟。海南瓊山縣則把這種樹所結(jié)的果子稱為金剛子。這種果子可作念珠。佛教徒常焚香散花,繞樹行禮。今廣東省曲江縣南華寺藏經(jīng)閣旁左右兩側(cè),各有一棵菩提樹。”
明鏡:據(jù)《資持記》下二之三:“坐禪之處,多懸明鏡,以助心行。”通常用以比喻佛與眾生感應(yīng)的中介。臺:指安置明鏡的地方,可以借代為客觀存在。
佛性:是梵漢并譯名詞,意譯為“覺性”、“如來性”,有時被稱為“涅”,或叫“真如”,也是“如來藏”的異名。原指佛陀本性,發(fā)展為成佛的可能性,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標(biāo)和理想境界。這個問題,小乘和大乘的觀點不一致,提出種種不同的見解,引起長期爭論。中國南北朝時盛談佛性,隋唐各宗也重視佛性說。天臺宗提出五種佛性,法相宗歸結(jié)為兩種佛性,華嚴(yán)宗更把“有情”眾生的佛性與“非情”之物的法性區(qū)別開來。清凈:佛教術(shù)語,遠(yuǎn)惡行,離惑垢,稱為清凈。
塵埃:佛教術(shù)語,指人間的一切世俗事務(wù)。按出家人的觀點,世務(wù)不凈,故稱塵務(wù)。
玄:佛教術(shù)語,這里是指玄妙的佛教理想?!缎判你憽罚骸安蛔R玄者,徒勞念佛?!睂τ诜鸾掏絹碚f,通曉玄機,是至關(guān)重要的。
西方:佛教術(shù)語,指凈土所在的極樂世界。過去,佛教徒認(rèn)為:東方日出,是萬物滋生之地;西方日落,才是萬物終歸之處。因此,傳統(tǒng)的教義都認(rèn)定佛教徒要以西方(或稱西天)為其歸宿?;菽艿倪@個觀點,實是對西方“凈土”的否定,為“頓悟”成佛提供了理論根據(jù)。
創(chuàng)作背景
關(guān)于這首詩的來歷,《壇經(jīng)》第四節(jié)至第八節(jié),有明白的記載:五祖弘忍“一日喚門人盡來”,要大家“各作一偈”?;菽艿馁收Z,即針對神秀的《無相偈》而發(fā)。據(jù)《壇經(jīng)》所載,惠能本不識字,他先“請人一讀”神秀的偈語,然后作此歌偈,“請得一解書人于西間壁上題著”。
詩詞推薦
扁舟入浙,便有家山意。全勝軺車駕邊地。愛官塵不到,書眼爭明,稱壽處,春傍梅花影里。
平生丘壑志,未老求閑,天亦徘徊就歸計。想疊嶂雙溪,千騎弓刀,渾不似、白石山中勝趣。怕竹屋梅窗欲成時,又飛詔東山,謝公催起。
迎霜破雪是寒梅,何事今年獨晚開。應(yīng)為花神無意管,故煩我輩著詩催。
繁英未怕隨清角,疏影誰憐蘸綠杯。珍重南鄰諸酒伴,又尋江路覓香來。
花枝婭姹搖春風(fēng),紛紛蜂蝶爭繁叢。我來提壺飲花下,閑愁如雪皆消融。
枝頭黃鳥聲更好,似惜春光怨春老。少年樂事那復(fù)得,只今空憶長安道。
救人無術(shù)廿載中,歸來兩鬢已成翁。故交如花漸凋落,欲話衷曲誰人同?
且拚爛醉花陰臥,明日呼童掃落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