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
⒈ 古同“爾”,代詞,你或你的:“而翁歸,自與汝復算耳”。
⒉ 連詞(a.表平列,如“多而雜”。b.表相承,如“取而代之”。c.表遞進,如“而且”。d.表轉(zhuǎn)折,如“似是而非”。e.連接肯定和否定表互為補充,如“濃而不烈”。f.連接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,如“侃侃而談”。g.插在主語謂語中間表假設,如“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”)。
⒊ 表(從……到……):從上而下。
and that、moreover
象形
and; and then; and yet; but
◎ 而
〈名〉
(象形。小篆字形,象胡須形。上面的“一”表示鼻端,“|”表示人中;下面分內(nèi)外兩層,外層象兩腮的胡子,內(nèi)層象生在嘴下的胡子?!岸笔菨h字部首之一。本義:頰毛) 同本義 [bristles on the jaws]
而,頰毛也?!墩f文》
◎ 而
<連>
(1) 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,可連接詞、短語和分句,表示多種關系 [and;furthermore;moreover;but also;into the bargain;if;in case;however]
(2) 表示并列關系
永州之野產(chǎn)異蛇,黑質(zhì)而白章。—— 唐· 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
(3) 表示遞進關系
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。——《荀子·勸學》
(4) 表示承接關系
余方心動欲還,而大聲發(fā)于水上。——宋· 蘇軾《石鐘山記》
(5) 表示轉(zhuǎn)折關系
青,取之于藍,而青于藍。——《荀子·勸學》
(6) 表示假設關系
諸君而(如果)有意;瞻余馬首可也。——清· 徐珂《清稗類鈔·戰(zhàn)事類》
(7) 表示修飾關系,連接狀語
吾恂恂而起。——唐· 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
◎ 而
〈代〉
(1) 你;你的 [you;your]
予豈不知而作?!对姟ご笱拧どH帷?/p>
余知而無罪也?!蹲髠鳌ふ压辍?/p>
子歸,歿而父母之世?!秶Z·吳語》
盡于酒肉,入于鼻口矣,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?——《莊子·徐無鬼》
而翁歸,自與汝復算耳?!读凝S志異·促織》
(2) 又如:而翁(你的父親)
(3) 這樣,此 [this]
同是被逼迫,君而妾亦然?!队衽_新詠·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
(4) 又如:而夫(此人;這人)
◎ 而
〈助〉
(1) 表示偏正關系,相當于“之”,“的” [of]
虞之與 虢,相恃而勢。——《淮南子·人間》
(2) 與“上”、“下”、“前”、“后”、“來”、“往”連用,相當于“以”
形而上者謂之道,形而下者謂之器?!兑住は缔o上》
◎ 而
<語氣>
(1) 用于句中,表示反問,相當于“難道”,“豈” [how could;how is it possible]
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——《論語·顏淵》
(2) 用于句末,相當于“耳”,“哪”
已而已而,今之從政者殆而?!墩撜Z·微子》
◎ 而
〈動〉
(1) 如,好象 [seem;like]
溺死者千有余人,軍驚而壞都舍?!秴问洗呵铩?/p>
(2) 另見
◎ 而
通“能”。
〈名〉
才能 [ability]
然計天下之所以治者,何也?唯而以尚同一義為政故也。——《墨子·尚同下》
戒之戒之,微而異之?!豆茏印醒浴?。微而,猶無能。而、能古字通用
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。——《管子·小匡》
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。——《商君書·慎法》
〈動〉
(1) 能夠 [can]
桀紂幽厲……不而矯其耳目之欲。——《墨子·非命下》
不逢湯武與 恒繆兮,也孰去而知之?《楚辭·九章·惜往日》
(2) 另見